English

阅读选择与发散思维

1998-06-1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文化人嗜读是共同的,文化人的阅读选择各有各的不同。各个不同的阅读选择往往取决于其修养、志趣、阅历以及“专业方向”诸多方面,因此,也就出现了尽管同属文化人,却缺乏共同语言以至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场面。最近在报上连续读到两篇批评文章,更有力地佐证了我们这一判断:一篇是批评一位人文学者、随笔作家的,那作家曾引用歌德的话说,阅读可以不包括读报,这报纸几个月不读也无伤大雅,甚或更舒服;一篇也是批评一位人文学者、随笔作家的,那作家用看起来很专业很前卫的批评话语对现代技术的负面进行了“理性批判”,比如,说出了“现代技术的危险包含在技术的本质之中”这样的句子。随笔作家的商榷者——实际上是反驳者或批评者——当然不干,认为这些人文学者、随笔专家有时……“真是满口玄论的怪人”。

笔者也是学“人文社科”的,也写些散文随笔之类文字,因此,说实话,对于前述被批评的“人文学者、随笔专家”的观点,有些时候,我是同意的,有些角度,我是赞成的。比如,日益趋旺的商品意识、金钱意识、技术主义、现代时尚,在我看来,有时候是真的会冲击、摇撼优秀的传统的道德、精神、理想、志趣、“终极关怀”的。但是,我有一点不同,也许是根本的不同,就是,我不会提出只读图书而不读报纸,只看人文社科类“精神”,不屑于自然科学技术“物质”。起码,我在有自我选择阅读趣向时,不会反对别人去选择什么。我想,我们在阅读方面,应借用教育学上的“发散思维”思路。

发散思维者,辐射性思维是也。之于读书,则是提倡博专结合,提倡优势互补,提倡一专多能,提倡“跟上潮流”。其实读书,古今中外,都有专与博两类的。专而成为家固好,博而有了“术”也未尝不雅。张衡是什么家?是文学家,亦是自然科学家,两栖而皆斐然,令人刮目相看。此类故实,比比皆是。而于目前,尤应提倡这“发散思维”之读书法。时代飞速进步,科技飞速发展,知识爆炸,信息涌流,当此之际,用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来形容读书,可能再恰当不过。国际上的有识之士都提出“继续教育”,现代大企业提出“学习型组织”,都是苦于这种形势而提出的明智认识与举措。过去(10年前)一名大学本科生算是高学历了;过去(20年前)大专生就可以“牛”一把了;过去(30年前)中专生可堂皇称为“知识分子”了。如今呢,不言自明。如今的人,有志有识有为之士,大都有一字紧迫感、危机感:学。学新东西。这也要学,那也要学,四通八达,四面八方,辐射状,发散式。既然如此,读书不亦同理乎?事实上,现在不少优秀人文学者皆涉足科技领域书籍,有的竟至于沉湎;同理,自然科学学者也关注人文领域新进展,并形成碰撞,产生“火花”。我以为,这种读书法,才是我们应着力提倡的。于人于己,于公于私,于今日于未来,都是一种明智选择。

然人各有志,亦人各有别。每个读书个体为自身条件所囿,可有不同选择,比如身体不好,精力有限,情绪抵触,不妨让人看一看,歇一歇。但是无论如何,读书,今日之读书,还是提倡“发散式”读法为妥,为佳,为上上策。这一点,不仅适用于普通读者,同样适用于也许更为适用于“高层次”的专家、学者——不管他姓“人文”,还是姓的“自然”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